06 |
|
NEWS TITLE 提升风光摄影构图水准的“金科玉律”:视觉流动POST TIME |
玩过一段时间摄影的朋友们,都了解构图对于风光摄影作品的重要性;而要想改善作品的构图,就必须考虑如何正确处理画面中各景物元素之间的关系。
今天,来自专业风光摄影师团队极影 AdventureX 的摄影师潘伟浩,将为您分享他对风光摄影构图、景物元素处理的方法与思路。
他的这一系列思路与方法,被他归纳为“视觉流动”理论,一定会对您的摄影创作有所启发,有志于出片的朋友们不要错过哦~
首先,要说明的就是,“视觉流动”是什么?
所谓“视觉流动”,顾名思义,就是要让观众的视线在画面的各元素之间遵循一定的方向移动,而不是杂乱无章,没有中心地四处乱飘。
一个好的视觉流动,由以下几个要素组成:构图、过渡与边缘控制。构图是基础,后两项则可以进一步让好构图得到升华。接下来,将为您逐条进行详细讲解。
面对着一片风光时,画面中的景物距离你肯定有远近之分。利用构图,来处理好这种距离感,有助于形成更好的视觉流动,增强画面的纵深感与吸引力。
对于视觉流动来说,最重要,也最常用的构图有 3 种:层次构图、框架式构图和引导线构图。把其中 2 种乃至 3 种联合使用,效果可能会更出众。
层次构图
什么是层次构图?光用文字说明可能不够生动具体,先看图吧:
如上图所示,虽然照片是个二维平面,但观众明显可以看出景物之间依照距离的不同分为了三层:树、云雾和远山,很容易让观众的视线从近处流动到纵深处。
在拍摄长焦风光时,由于长焦镜头的“空间压缩感”,会让景物之间的距离显得很近,这时应用层次构图就显得很重要,否则画面会显得很“平”。
这就要求你在取景构图时,分别在画面中安排一些距离不同,具有一定关注度又不会太引人注目的景物来创造“层次”,让观众能区分开每一层元素并感受到空间感。
框架式构图
先来看一张典型的框架式构图:
框架式构图通过前景景物对视线进行部分遮挡,能起到把观众视线引向未被遮挡的主体的作用。
框架景物的选择和构图都需要考虑。框架比例太小,遮挡、集中视线的效果不明显;框架比例大,可能会影响画面整体的美观。
除此之外,一定要让主体和框架景物相互分离。如果二者相互重叠,反而会导致构图混乱,视觉流动中断,和我们的需求背道而驰。
引导线构图
引导线构图,顾名思义,就是用定向的线条去引导观众的视觉流动。
如下图,前景处的溪流,就构成了从前景到纵深的视觉引导线:
引导线的构成多种多样,可以是水流、河流、物体结构性线条(冰块、树枝、岩石等),甚至是没有实体的光影,或同类物体的连线。
只要你能找到一定的线条规律去引导视线,使画面视觉流动顺畅,那就是一个好的引导线构图。
过渡指的是整个画面中的明暗过渡、冷暖过渡、对比过渡、清晰模糊过渡。
人眼的视觉关注点总是从近到远流动,从暗到亮,从冷到暖,从清晰到模糊,从大到小,从高对比到地对比流动,从任何不是关注点的地方到关注点流动。
掌握了这些思路规律,在拍摄和后期处理时候才能让自己从容自如,灵活应用所有拍摄和后期技巧。
我们来看一个例子:
以上图为例,你可以看到在 3 个板块之间层层推进,眼睛移动遵循着同一个方向,视觉流动顺畅,并没有被任何不相干的景物阻断视觉流动。
而视觉流动顺畅的原因是因为画面中的明暗过渡、冷暖过渡、对比过渡都分别区分开来,一层层推进。
利用一些自然因素,如云雾,或后期添加模糊效果,也是强化过渡的感的一种好方法。再来看一个例子:
如上图所示,如果没有云雾,则远景处的冰川和雪山这两个景物元素则非常难被分隔开,我们可能会感觉冰川和雪山是在同一个平面上。
而在前景处,也存在着从明到暗的过渡,使观众的视线自然地从前景处“流”向画面纵深。
所谓边缘控制,就是不能让画面中的重要元素被边界切断,同时也要尽量避免画面中不同的关键元素之间产生相互交错、重叠。
最简单的一个例子,如下图,你总不能把前景处的花拍不完整,或者让它被画框下边缘“切”掉一大半吧?
在运用框架式构图时,边缘控制变得更为重要。你必须避免关键元素相互交错、重叠。
我们再来看个例子:
在构图时,必须注意前景处冰锥和主体——被日出光线照耀着的山峰的相互关系,不要让二者相互重叠。
试着想象一下,如果这些冰锥有两三根遮挡住主体的山峰,这张照片的视觉效果一定会让视觉流动严重受阻,让照片整体的视觉效果大打折扣。
以上就是本期要为您介绍的全部内容,感谢您的收看,我们下期再见。
(本文由 极影 AdventureX 授权发布)
显示视频 |
本版块的内容尚未添加编辑,
请点击'编辑/管理'进行修改!